銀屑病的診斷、銀屑病的分析、銀屑病的治療
轉載請注明出處︰http://www.lkum.com/pages/QJKlmrob.html
銀屑病的診斷要點
本病以青壯年為多見,也可發生于任何年齡,男女發病率相似。臨床上可分為尋常型、關節型、膿皰型和紅皮癥型四種類型,其中以尋常型為多見。
1.尋常型
(1)皮疹好發于四肢伸側(特別是肘、膝關節伸面),其次為軀干部(特別是 部)和頭皮、發際。
(2)皮疹開始為粟粒大至黃豆大的紅色丘疹或斑丘疹,表面有鱗屑,以後皮疹逐漸擴大增多,並可互相融合成片,而呈點滴狀、錢幣狀、地圖狀、盤狀、蠣殼狀等。
(3)皮疹總的特點是︰基底為紅色斑疹、斑丘疹、丘疹或斑塊,邊界清楚,表面覆蓋有多層干燥的銀白色鱗屑。鱗屑容易被刮下,刮除鱗屑後,可見露出一層淡紅色半透明的發亮的薄膜(稱薄膜現象);繼續輕刮,則出現篩狀的小出血點,如同露水珠一樣(稱點狀出血現象或露滴現象)。
(4)常累及頭皮,表現為邊界清楚的暗紅斑,其上覆蓋有很厚的灰白色或灰黃色的鱗屑,頭發被鱗屑簇集在一起而呈束狀,但不脫發。
(5)如累及指(趾)甲,則甲板可出現點狀的小凹陷,狀似頂針(以指甲為多見)。也有的指(趾)甲變黃,增厚,溝紋,或甲板與甲床分離。
(6)自覺不同程度的瘙癢。
(7)病程經過緩慢,易反復發作,多冬重夏輕(也有夏重冬輕或不受季節影響者)。病程一般可分為三期︰ヾ進行期︰新皮疹不斷出現,舊皮疹不斷擴大,鱗屑厚積,基底顏色鮮紅,瘙癢較劇,並可見同形反應(機械性刺激患者正常的皮膚,如摩擦、注射、針刺、外傷等,常可在該處發生新的皮疹)。ゝ靜止期︰病情停止發展,皮疹基本不變,基本無新皮疹出現,舊皮疹也不見消退。ゞ消退期(退行期)︰皮疹逐漸縮小變平,鱗屑減少,逐漸消退,皮疹消退後,可遺留暫時性色素減退或色素沉著斑。
2.關節型
(1)有銀屑病的皮疹。
(2)有關節的病變。多侵犯小關節(如指、趾關節),間或侵犯肘、膝關節、 髂關節和椎間關節等。癥狀與痹證(類風濕性關節炎)相類似,可見關節腫脹疼痛,活動受限制,以至關節僵硬或關節畸形。但關節病變多不對稱。
(3)可有發熱,疲乏不適等全身癥狀。
3.膿皰型
(1)常有銀屑病的皮疹。
(2)膿皰多局限于掌跖部(又稱掌跖膿皰型),嚴重者可泛發全身(又稱泛發性膿皰型)。
(3)在紅斑的基礎上,有群集的,針頭至粟粒大小的膿皰。膿皰可發生于銀屑病的皮疹上,也可發生于非銀屑病皮疹處的皮膚。少數患者原來無銀屑病的皮疹,可以突然發生膿皰性損害並迅速泛發全身,以後才逐漸出現銀屑病的皮疹。應注意膿皰型並不是銀屑病繼發感染。
(4)常伴有發熱,疲乏不適,關節疼痛等全身癥狀。泛發者可見高熱,寒戰等。
4.紅皮癥型
(1)常發生于尋常型銀屑病的治療過程中,因治療不當而引起。如在進行期外用刺激性較強的藥物,或使用西藥皮質類固醇激素治療過程中,減量太快或突然停藥。少數可由尋常型銀屑病自行演變而成,也有極少數患者一開始即表現為紅皮癥型。
(2)表現為全身皮膚呈彌漫性潮紅、暗紅或紫紅,腫脹、浸潤,表面附著大量鱗屑,並不斷脫落。此時,銀白色鱗屑及點狀出血等銀屑病的特征往往消失。
(3)常伴有發熱(可有高熱)、畏寒、頭痛、疲乏不適等全身癥狀。
(4)一旦紅皮癥被控制後,又可出現典型的銀屑病的皮疹。
4.必要時可作皮膚組織病理學檢查,銀屑病的組織病理變化有診斷價值。關節型銀屑病類風濕因子檢查陰性;膿皰型銀屑病膿液細菌培養陰性,為無菌性膿皰。
銀屑病的辨證分析
銀屑病多因風寒或風熱之邪侵襲肌膚,以致營衛失和,氣血不暢,郁而化熱,熱與氣血相搏,阻于肌表而發;也有因外感濕邪,或脾虛濕停,濕郁化熱,濕熱蘊積,阻于肌表而發。日久則氣血耗傷,肌膚失去濡養,則為血虛風燥;或因營血不足,氣血循行受阻,以致瘀阻肌表而成。少數可因調治不當,兼感毒邪,以致熱毒流竄,入于營血,內侵髒腑,造成氣血兩燔的證候。治療上宜根據臨床見證,予以分型施治,並宜結合采用外治法。
銀屑病的辨證論治
血熱型
【證見】 皮疹的發生和發展比較迅速,皮疹不斷增多,泛發潮紅,篩狀出血點明顯,鱗屑多;常伴有口干,舌燥,心煩易怒,大便干結,小便黃赤。舌質紅或紅絳,苔薄黃,脈弦數或滑數。
【治法】 涼血清熱。
【方藥】
1.主方犀角地黃湯(孫思邈《千金要方》)加減
處方︰水牛角30∼60克(先煎),生地黃、土茯苓、板藍根各30克,赤芍、紫草、丹參、白鮮皮各15克,牡丹皮12克。水煎服,每日1劑。
便秘者,加大黃12—15克(後下)。瘙癢較劇者,加防風12克、白蒺藜15克。
2.中成藥復方丹參注射液或丹參注射液,每次16—20毫升,加入5%葡萄糖溶液500毫升中,靜脈滴注,每日1次。連用10-15日為1個療程。
濕熱蘊積型
【證見】 皮疹發生于腋窩、腹股溝及會陰部等皺褶部位,而表現為紅斑、浸漬、糜爛、滲液者;或掌跖部見群集之小膿皰;或同時見關節腫脹疼痛,甚至僵硬、畸形;常伴有胸悶,納呆,神疲乏力,下肢沉重。舌質偏紅,苔黃膩,脈濡滑或滑數。
【治法】 清熱利濕,和營通絡。
【方藥】
主方 萆 滲濕湯(高秉鈞《瘍科心得集》)加減
處方︰萆薜、澤瀉、白鮮皮、丹參各15克,薏苡仁、土茯苓各30克,黃柏、梔子、牡丹皮、威靈仙各12克。水煎服,每日l劑。
關節酸痛、僵硬、畸形者,酌情選加秦艽12克、老桑枝30克、絡石藤15克、羌活、獨活各9克。
血虛風燥型
【證見】 皮疹停止發展或逐漸消退,潮紅減輕,鱗屑較少而附著較緊,或伴有頭暈眼花,面色發白,大便干結。舌質淡紅,苔少,脈弦細或濡細。
【治法】 養血祛風潤燥。
【方藥】
主方生血潤膚飲(虞搏《醫學正傳》)加減
處方︰生地黃、熟地黃、黃 各18克,當歸、麥冬、天冬、烏豆衣各12克,白芍、白蒺藜各15克,防風9克,雞血藤30克。水煎服,可復渣再煎服,每日1劑。
血瘀型
【證見】 皮疹日久不退,色澤黯紅,或有關節腫痛。舌質黯紅或舌尖邊有瘀斑,脈弦或澀。
【治法】 活血化瘀。
【方藥】
1.主方桃紅四物湯(陳師文等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)加減
處方︰桃仁、紅花各9克,生地黃25克,當歸9克,川芎6克,赤芍、丹參、白蒺藜各15克,雞血藤30克。水煎服,每日1劑。
2.中成藥復方丹參注射液或丹參注射液,每次16-20毫升,加入5%葡萄糖溶液500毫升中,靜脈滴注,每日1次。連用10-15日為1個療程。
氣血兩燔型
【證見】 全身皮膚潮紅、暗紅或紫紅,腫脹,表面附著大量鱗屑,並不斷脫落;或針頭至粟粒大小的膿皰泛發全身。常伴有高熱,寒戰,煩躁,口渴,口唇干焦。舌質紅絳,苔黃或黃糙,脈弦滑數或 洪數。
【治法】 氣血兩清,解毒救陰。
【方藥】
1.主方清瘟敗毒飲(余師愚《疫疹一得》)加減
處方︰水牛角30—60克(先煎),生石膏30克(先煎),生地黃、紫草各30克,赤芍、連翹各15克,黃芩、玄參、梔子、穿山甲各12克,牡丹皮、知母各9克,生甘草6克。水煎服,每日1-2劑。
2.中成藥清開靈注射液,每次20毫升,加入5%葡萄糖溶液500毫升中,靜脈滴注,每日1次。
銀屑病的外治法
中醫名藥方
青黛石膏湯
青黛石膏湯
【來源】《重訂通俗傷寒論》。
【組成】青黛4.5克 鮮生地60克(搗汁) 生石膏24克 升麻2克 黃芩6克 焦梔子9克 蔥頭3枚
【用法】水煎,溫服。
【主治】妊娠傷寒,熱郁陽明,熱極而發紫黑斑,脈洪數者。
相關內容
- 熱瘡的診斷、熱瘡的分析、熱瘡的治療
- 蛇串瘡的診斷、蛇串瘡的分析、蛇串瘡的治療
- 尋常疣的診斷、尋常疣的分析、尋常疣的治療
- 扁平疣的診斷、扁平疣的分析、扁平疣的治療
- 絲狀疣的診斷、絲狀疣的分析、絲狀疣的治療
- 跖疣的診斷、跖疣的分析、跖疣的治療
- 傳染性軟疣的診斷、分析、治療
- 尖銳濕疣的診斷、分析、治療
- 黃水瘡的診斷、黃水瘡的分析、黃水瘡的治療